易经第11卦

《易经》第十一卦 泰 天地泰 坤上乾下 为什么不是 乾上坤下??_百度知 ...
你看的哪个版本啊,从来没有“天地泰”这一卦,只有“地天泰”。朋友,读易找正版,别被引入歧途。
《易经》第十一卦 泰 地天泰 坤上乾下 求婚姻求大师帮解
一爻变:即卦中只有一个爻变,以变爻的爻辞断解。也就是说你这个卦主要用地天泰卦的六五爻解卦。
【原文】六五:帝乙归妹,以祉,元吉。
《象》曰:以祉元吉,中以行愿也。
【译文】六五阴居尊位,下应九二,上下交通,犹如古帝王商汤,下嫁其妹以配贤者,有上下交泰而成至美之象,因获福泽而至为吉祥。
《象辞》说:六五下嫁其妹以配贤者,因获福泽而至为吉祥者。乃因其居尊得中,处事不偏,得遂行其归妹而得贤之心愿。
妇人谓嫁曰“归”。“泰”者,阴阳交通之时也。女处尊位,履中居顺,降身应二,感以相与,用中行愿,不失其礼。“帝乙归妹”,诚合斯义。履顺居中,行原以祉,尽夫阴阳交配之宜,故“元吉”也。
刘沅曰:汤嫁妹之词曰,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。阴之从阳,女之顺夫,天下之义也。六五以柔中,下应九二之刚中,以尊降卑,虚己下贤,如王姬下嫁而获吉。
帝乙嫁女祉文王
商王文丁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,商周关系恶化。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,积极蓄聚兵力,准备为父报仇。此时,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、林方等部落叛乱,反对商朝。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,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,决定将胞妹嫁与姬昌,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,稳定全局,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大国之间彼此不记前嫌,亲善相处。姬昌审时度势,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,为了稳住商王,同时争取充足时间,同意与商联姻。帝乙亲自择定婚期,置办嫁礼,并命姬昌继其父为西伯。成婚之日,西伯亲自去滑水相迎,以示其郑重之极。
周人自称“小邦周”,称商为“大邑商”,而今能够与商王之妹联姻,觉得是“天作之合”。
此事史称“帝乙归妹”,一时传为美谈,商周双方皆大欢喜,商周重归于好。
“帝乙归妹以祉,元吉。”从本意上看,它是获得福泽的吉祥之爻。但是,六五的爻位爻辞还寓有言外之意,如果领导者不能够谦虚屈尊以下任贤人,甚至因居尊位而暴虐,则以六五之高位,通泰事物发展到了完美成熟的境界,正埋伏着泰极否来的危机。
六五,用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,告诉我们要用联姻、交合、沟通的方法,才能取得大吉。当时周部落很强盛,部落首领就是西伯姬昌,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。帝乙为天子,西伯为诸侯,帝乙为了平稳天下采用联姻的方式。这个方法很好,但他的儿子纣王却采用敌对的方法把西伯囚禁在羑里(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),结果两相对立。周文王出狱后,想方设法推翻商纣王,后来他的儿子姬发(周武王)完成了这个使命,推翻了商朝。“帝乙归妹”用“和”的办法,因而得福,这就是泰卦,上下沟通和谐。当然这必须发自内心,诚心实意去做,联姻这件事情帝乙是心甘情愿地去做的。因此干一件事情,要先发一个愿,不发愿只想做做看,那绝对不行。六五爻为此卦最关键的一爻,正因为六五爻的做法,才带来了泰卦的大吉大利。
“帝乙归妹”在归妹卦六五的爻辞中也出现。殷代天子,以“乙”为名号的很多,这是以诞生日的干支命名。“归”是嫁。六五在尊位,是泰卦的主体,阴爻得中,柔顺中庸,阴爻的中心空虚,又象徵谦虚。这位天子,自己谦虚,又与下方刚健的九二相应,是天子将妹妹下嫁给属下有力量的人物的形象,当时吉庆。象传说:六五下嫁其妹以配贤者,因获福泽而至为吉祥者。这是由于六五得中,能够把握中庸的原则,信任刚中有才能的九二,将自己的理想,交由他去实现。
帝乙嫁女祉文王,六五:帝乙归妹,以祉元吉。人生启示
‍人的婚姻,得“帝乙归妹”,未必有文王的大吉,在封建时代至少也是个驸马爷。但这只是万不中一的事。而得“帝乙归妹”,若“妹”凶蛮不驯,又未必有吉。所以,人人不可企求“帝乙归妹”带来大吉大利,所应追求的倒是寻求一位志同道合、善解人意的“妹”,这样的“妹”一定是吉是利。凡做男人者,以此为训。
易经 –感情 37卦风火家人 求解
真诚坦诚表达你的想法,以你的条件,一定能成的
易经中六十四卦分别代表什么
64卦代表这宇宙只有64种情景,多一个不多,少一个不少
国学智慧
T 对于道,有很多不同的理解,我认为将道简单的理解为手段是不对的。在道法术器中,手段对应的是术而不是道。而道路,如果是指具体事物的话,对应的是器,也不是道。道主要是指道路的方向而不是道路本身。法指的是道路上的准则,也不是道路本身。所以这么说是不对的,我肯定选F。但是出题人也许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,所以,你可以顺着出题人的想法给出答案。
T。在老子的学说中,道不是一种社会评价。在孔子的学说中,才开始有比如:君子之道、小人之道、妇人之道、为君之道等等。
T 公侯伯子男是爵位。大夫是官位。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。挺高的。
T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自诚明谓之性,自明诚谓之教,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
T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。一般人都是理解为,做小鱼不能乱动。这个小鲜,是一种特殊的小鱼。据说这种小鱼很嫩,既不能有大火烧烤,这样会焦;也不能用小火慢慢炖,这样会化。所以这句话的本意是不能乱动,而不是不能动。
F 古代的歌本是记录曲子的;歌本是记录词的
T 其实孔子也是有舍我其谁、舍身取义的精神的,周游列国。
F 这个人生是成长的过程与应该用加法来计算,不具有因果关系。人生是成长的过程,也可以用减法来计算。减去人格中的污秽不就是成长吗。
F 正确的说法是既是他们的个人成就,也是他们对中国历史智慧的传承。
F 王莽篡汉虽然进行了一些制度改革,但是结果是失败了。不符合当时已经形成的士族阶层的利益所以被推翻了。
T 德不是儒家的哲学观念,但是是儒家的处世哲学观念。德是道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。德的本意在于顺势而为、遵道而行。所以在道家和儒家都是重要的哲学观念。所以说德不是儒家和道家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念是错的。我回答这个题肯定是F。因为德更注重于哲学的应用,也就是道的应用。所以对于一般学者来说,他们可能认为是对的。
F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,汉武帝时,设五经博士远远早于四书。四书是宋代才确立。
F 在商朝开始,把中原东方的一些部落,统称为东夷部落而不是,商朝本身。
F 连山易—夏 归藏易—商 周易
F 周易我读过,周易概括不知道是什么。易传又称十翼不能称为一本书,是后人主要是孔子以及门人对周易的理解,以文章、注解的形式写出来的。易传的产生主要还是孔门的功劳。你可以先学习周易由深到浅;也可以先看看易传。
F 别异的本意指区别、不同之处。没有特指等级地域
F 古代没有敌我关系这个概念。礼,一开始指人与天、神打交道注意的制度规范。法人世间与天地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。
T、F 这句话的题目本身就是一句错话。尚书又称书经。怎么是学官呢。正确的说法的尚书在西汉的时候成为了官学(不是学官)。尚书作为一个官职,在秦朝的时候就存在,成为尚书令。现在看三国志或者通俗的看三国演义中,也会有尚书令这个官职的存在。
F 礼古代也是一种制度。产生于人与神沟通时也就是祭祀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规则与仪式。后来慢慢世俗化。成为一种文化保存下来。现在主要是指文明礼貌。认为法制是将社会建立在一套制度上是现代法制学说的观点。和古代法制学说不同。这句话用在现代,是没有错的,但是用在古代的学说就不恰当。古代各国经过变法之后其实是加强了君主的集权;更加将社会置于君主一人的基础之上。
T 家人卦。易经第37卦。这个卦比较好。中国的字词,很多来源于易经和卦象。上风下火,现在常用的风风火火一词,也来源于这个卦。